记者历时半年跟踪调研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9城市,采访112家企业和科研机构,结合三省一市最新统计公报,全景呈现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最新进展。


【首席经济记者 陈思远】清晨6:30,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实验室内,来自上海张江的研发团队正在进行联合攻关;上午10:00,嘉兴的智能工厂里,上海交大的技术转化成果正在试产;下午3:00,合肥量子信息实验室,沪皖两地的科学家正在讨论共建大科学装置。这些创新协同的日常,正在重塑长三角的经济地理版图。

■ 2025年协同创新关键指标:
1. 联合研发项目:4862项(年增长39%)
2. 技术合同成交额:782亿元(跨区域占比58%)
3. 人才流动总量:日均1.2万人次
4. 创新载体共建:227个

■ 四大协同创新模式:
1. "总部+基地"模式:
爱上海同城419 - 上海研发中心+周边制造基地组合达143对
- 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企业效益28%
- 典型代表:特斯拉超级工厂产业链

2. "飞地经济"实践:
- 跨省市产业园区28个
- 税收分成机制成熟运行
- 典型案例: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

上海龙凤千花1314 3. "创新联盟"建设:
-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个
- 联合专利授权量年增45%
- 典型案例:长三角集成电路联盟

4. "数字孪生"协同:
- 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率89%
- 产能共享节约成本超百亿
- 典型案例:宝武钢铁智慧供应链
上海夜网论坛
■ 制度突破亮点:
1. 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
2. 联合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
3. 高端人才评价标准互认
4. 知识产权联合保护中心

(全文共计4150字,含数据地图8幅、企业案例16个、专家访谈实录12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