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通过三个代表性石库门社区的变迁,展现上海传统民居如何成为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

上海夜生活论坛
【第一章 兴仁里的市井交响(1920-1949)】
南京西路背后的兴仁里,至今保留着1923年的砖雕门楣。老居民张阿婆回忆:"当年前楼住着银行职员,亭子间是报馆校对,灶披间住着黄包车夫。"最具烟火气的场景发生在清晨——穿香云纱旗袍的太太在晒台晾衣裳时,楼下馄饨摊的柴爿馄饨正冒着热气,而弄堂口穿白西装的股票经纪人已经买好《申报》。
【第二章 步高里的红色记忆(1950-1978)】
陕西南路的步高里72号,曾住过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词作者田汉。历史学者考证:这个法租界石库门里弄,最多时住过27户人家。最具时代特色的画面出现在1960年代——公用厨房里,宁波阿婆用煤球炉炖着腌笃鲜,前楼钢琴教师偷偷教肖邦夜曲,而弄堂黑板上正写着"工业学大庆"的标语。
【第三章 建业里的新生答卷(1979-至今)】
改造后的建业里嘉佩乐酒店,完整保留了1930年的马头墙。建筑师王澍评价:"这里的砖缝都按原工艺修复。"最富戏剧性的对比发生在雨天——住客在铺着柚木地板的套房里喝手冲咖啡时,窗外青石板路上,老裁缝正撑着油纸伞去给邻居改旗袍。(全文共3821字)
爱上海最新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