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历时五个月走访上海港、宁波舟山港、南通港等长三角主要港口,采访港口运营方、航运企业、货主单位等189位相关人士,结合上海市交通委发布的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年度报告(2025)》,完成这份关于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的深度调查。

【首席经济记者 周海洋】清晨5:00,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已开始装卸作业;上午10:00,长三角航运服务发展联盟正在举行视频会议;下午15:00,苏州太仓港的集装箱通过"沪太通"模式快速转运至上海港;晚上20:00,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高层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——这些场景生动诠释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蓬勃活力。
■ 2025年航运中心建设核心数据】
√ 集装箱吞吐量:突破5000万标准箱
√ 国际航线密度:达280条
√ 航运服务机构:突破1200家
√ 航运金融规模:超8000亿元
■ 三大协同创新】
爱上海论坛 1. 港口运营协同:
- "沪浙联动"洋山港合作模式深化
- "沪太通"等联运模式覆盖长三角12港
- 电子口岸信息共享率达95%
2. 航运服务协同:
√ 长三角航运服务联盟成员达368家
√ 跨区域海事法律服务协作机制建立
上海龙凤419手机 √ 航运保险产品创新突破50项
3. 产业生态协同:
- 临港新片区航运政策创新28项
- 船舶登记制度改革吸引500艘船舶
- 绿色航运技术研发投入增长80%
■ 典型案例】
爱上海419 【案例1】"洋山港区一体化运营"
沪浙两地共建共管,实现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服务"四个统一"。
【案例2】"北外滩航运服务创新区"
集聚航运金融、法律、保险等高端服务机构,形成完整航运服务生态链。
■ 专家视点】
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张教授指出:"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从硬件能力提升转向软实力塑造,通过长三角港口群协同发展,正加快形成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枢纽。"
(本文数据来源:上海航运交易所《2025长三角港口发展报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