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区域经济组联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,通过对上海及周边苏州、无锡、南通等8个城市的实地调研,采访62位政府官员、企业家和专家学者,结合最新经济数据,从规划对接、创新协同、产业协作、服务共享、环境共治五个维度,全景呈现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与未来挑战。


(首席经济记者 吴江)清晨6:30,从昆山花桥开往上海的地铁11号线已载满跨城通勤族;上午10:00,张江科学城的研发团队正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视频会议;下午3:00,洋山港的集装箱通过沪通铁路发往南通;傍晚7:00,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的数据中心同时处理着三省一市的政务信息。这四个场景,构成上海大都市圈日常运作的生动切片。

---

第一章 规划同图:从行政壁垒到命运共同体

1.1 制度创新
- 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
- 统一标准示范区建设
- 联合河长制探索

1.2 空间布局
- "一核四带多廊"空间结构
-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
- 环太湖科创圈发展
爱上海最新论坛
---

第二章 产业同链:从梯度转移到协同创新

2.1 产业集群
- 集成电路"设计-制造-封测"全链条
-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
-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工

2.2 典型案例
-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
-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
-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
上海龙凤419
---

第三章 民生同享:从异地奔波到同城待遇

3.1 公共服务
- 医保异地结算全覆盖
- 跨省通办事项清单
- 老年卡异地优待

3.2 交通网络
- 市域铁路互联互通
- 省际断头路打通工程
- 智慧停车系统共享
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
---

第四章 生态同保:从各自为政到协同治理

4.1 环境共治
- 太浦河水质联合监测
-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
- 固废处置设施共享

4.2 绿色发展
-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
- 碳普惠制度试点
- 绿色产品认证互认

(本文数据来源于《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年度报告2025》)